新华财经北京5月29日电(记者刘玉龙)5月29日,多位参加2023中关村论坛“金融科技论坛”的专家围绕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安全主题展开研讨。与会专家分析,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金融产品、信贷逻辑、经济发展范式都会发生深刻变化,技术创新将为金融创新、数字经济发展赋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金融科技发展决定金融业未来竞争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李扬表示,从全球实践看,需求拉动、技术驱动、制度保障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三大动力类型。其中,中国属于需求拉动型。具体看,我国传统金融服务不足,为科技公司在基础金融服务供应方面,尤其是支付清算方面异军突起提供了契机。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可观的客群需求,使得我国在数字化银行、平台融资、投资理财、保险、电子支付等领域迅速发展,平台引流也极大丰富了应用场景。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汪扬表示,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AI2.0技术将赋能Web3.0助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以文本转化为图像的平台为例,AI2.0最大的优势是释放创造力。在数字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Web3.0数字经济是一个全球化经济,大力发展Web3.0数字经济符合中国利益。同时,中国在数字经济以及AI的应用方面拥有非常强的基础和生态。
汪扬分析,Web3.0驱动数字经济的繁荣取决于基数、基础、技术三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中国在这些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望引领世界数字经济发展。如在基数方面,中国不仅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口基数,而且这个人口群体积极拥抱数字经济理念,并且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
“数字信用是数字时代的重要金融创新,它是指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等数字技术识别信用的创新性手段。”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说,当前,基于数字信用的大科技信贷既是国际前沿的金融创新,同时也是重要的“中国故事”,我国大科技信贷规模全球第一。
黄益平表示,数字信用这一独特的金融创新具有重要的经济学含义,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金融体系的格局,特别是在普惠金融和金融稳定等方面产生显著的效应。一方面,数字信用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黄益平以信贷风险评估为例介绍,大科技风控模型与传统银行风控模型比较,对于规模越小、位置越偏远的小微企业群体,相对优势越突出,这证明了数字信用真正的普惠价值。
另一方面,数字信用的广泛应用也可能会改善金融稳定的局面。黄益平表示,实证分析发现,银行的抵押贷款对于房价的变化有显著、正向的反应,但基于数字信用的大科技信贷“以数据替代抵押”对于房价变化没有反应。这样就相当于削弱了一个重要的金融不稳定机制,从而可能会对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益平表示,数字信用创新与应用不仅仅局限于银行信贷,将来可以广泛应用到投资、保险等领域。
李扬表示,在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中国要充分发挥场景优势,应当打造多层次的场景金融服务体系,既有C端消费类场景金融、B端经营类场景金融、还有G端的政府场景金融。客观上分析,能够在边际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运营,正是大多数场景金融创新的成功标准。
李扬也表示,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治理十分必要。“我们需要‘创新友好型的’审慎包容的治理体系和机制,应能兼顾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双重目标。”李扬说,健全科学的监管框架,要建立健全平台经济特别是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政策框架和长效机制,尽快建立平台经济、数字经济、金融科技机构的垄断判定标准,特别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
编辑:黎轲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上一篇:2023年了,为什么还有人在银行存定期存款?内行人给出答案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